科技焦点网

蒙古族绳结技艺文化扶贫:让非遗进入生活

2020-11-17 11:50   来源: 互联网

多年来,我在社区、学校、残疾人协会、贫困家庭、展览中开展了科尔沁结技术的普及和教学,至今已有数百人。十五号,于云飞对记者说。


十一号至十五号,第十七届内蒙古服装艺术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行,这次以蒙古文化为重点的活动,再次为于云飞的科尔沁结技术提供了展示平台。


科尔沁结术是蒙古族科尔沁省的传统民间技艺,起源于蒙古族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广泛存在于移民、交通、家庭服装等日常生活中,有编织草绳、皮绳、骆驼绳、马鬃绳、牛毛绳、麻绳等多种形式。2018 年,通辽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项目名录" 选择了结艺。


70 岁后 " 余云飞是蒙古族科尔沁结技艺的第四代非继承者。她是一名年轻的工匠,同时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工匠,能独立编数百种结,擅长科尔沁草原马术用品、蒙古服饰扣、室内挂件编织。



结、结、穿、包、织、画等。于云飞告诉记者,传统的科尔沁结技术是非常技术性的。


在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打结技巧,但我从小就喜欢他们,不是因为奶奶和母亲是绳子艺术的继承者,而是因为我想从我的骨头中学习。" 于云飞说。


近几年,科尔沁结术使无遗产的 "食物" 得到 "人的烟花"。" 结艺的继承者将传统工艺带到农村,使传统手工艺品也成为帮助穷人的一股力量。


我们在村里组织妇女培训,如果我们有工艺,我们就有生存技能。"余云飞说,目前,大多数村民和贫困家庭都能够通过培训编织合格的结品,成为名副其实的" 乔娘 "。


残疾贫困家庭的王学华意识到,他想通过在家坐着增加收入。学习这种技能让我更好地理解结文化,并爱上它," 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


自 2010 年以来,余云飞致力于手工编织技术的培养,手工编织人才的培养,大规模生产的形成,并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和开发适合旅游商品市场的国产手工制品。

image.png

如今,科尔沁结已发展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结手镯、手镯、耳环、头饰、发夹等服装辅料。十年来,余云飞每年向一千多人传授结术。


随着各地非遗产保护项目的推广,科尔沁结技术非遗产继承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指导和培训。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并按照现代学术规范发表论文。


在云飞看来,创新就是更好地保留。将传统技能转化为现代市场所需的商品,开发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对非遗产文化的一种保护。


通辽市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总局表示,将继续组织非遗产继承人向贫困村镇传授技术,扩大非遗产利益和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