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专题研讨防冻打印材料突破性成果李祖龙论文破解冬季广告字开裂难题
(《科技日报》2024年12月7日苏州讯 记者周芸芸)昨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举办专题研讨会,聚焦我国广告器材专家李祖龙于《工业技术》2024年第6卷第10期发表的论文《适合冬季的防开裂防分离打印材料研究》。传媒学院副院长丁姗主持会议并指出,该项研究攻克了户外广告字在严寒环境中易开裂、分层的行业顽疾,为广告制造业带来突破性变革。
长期以来,低温环境下的材料失效问题严重制约户外广告质量。传统PVC、亚克力材料在-5℃以下环境中收缩率差异超过15%,导致黏合界面因热应力集中而开裂。以哈尔滨中央大街某商业体为例,其2024年冬季安装的广告字因材料失效使维护成本激增300%。
李祖龙提出的“核-壳-桥”三层复合结构,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难题。该材料以改性聚氨酯(PU)为黏合桥梁层,上承抗紫外光的ASA树脂外壳,下接耐寒的PLA基体内核,使三层材料在-20℃环境中收缩程度保持一致。实验表明,新材料经历10万次-20℃至40℃冷热循环后,界面强度仍保持原始值的91%。纳米增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材料韧性——黏合层添加的二氧化硅纳米晶须与石墨烯片形成微观“铆钉”,可吸收85%以上的内应力,使材料低温断裂韧性提升至传统工艺的3.2倍。
这项技术已在产业端引发连锁变革。国内设备商金运激光据此推出冬季专用3D打印机,通过热风闭环温控系统将材料层间温度梯度控制在≤2℃/mm,消除打印预置应力。深圳广告企业实测显示,采用新材料制作的1.5米高立体字,在长春-30℃极寒环境中连续使用4个月零开裂,客户维护周期从季度延长至三年,推动行业从“重复安装”转向“长效服务”。苏州观前街某奢侈品店最新安装的3D冰晶字体,更首次实现了严寒环境下的曲面异形设计,验证了技术落地的商业价值。
研讨会上,丁姗副院长强调:“李祖龙专家的成果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更重构了户外广告的生命周期。当广告字在严寒中依然光洁如新时,城市视觉传播的可靠性获得了技术背书。”为深化产学研联动,传媒学院已启动三项举措:联合材料学院开设“智能广告材料”微专业,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依托长三角AI研究联盟建立广告器材耐久性数据库;搭建企业合作平台,支持三维翼智等公司开发材料-设计协同软件。
中国广告协会技术标准部主任陆明在研讨会中透露,论文提出的-20℃动态疲劳测试方法已被纳入新版《户外广告材料技术规范》,成为近十年首个由中国学者主导的国际性广告材料标准。
“未来广告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应是感知环境的智能媒介体。”丁姗副院长在会议尾声展望道。随着苏大传媒学院与李祖龙共建智能材料传播实验室的启动,新一代能感知温湿度、自动调节亮度的交互式广告载体研发已提上日程。在零下三十度的试验场上,挺立如初的广告字正宣告着中国广告制造业“冰封时代”的终结。